当前位置:首页 > 话说广州 > 广州典故

第一甫至十八甫,广州地名中“甫”字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7-08-09     来源:大洋网

广州地名中“甫”字的含义:一说是跟“埗”谐音,就是码头的意思,当时的西濠与大观河两岸均建有大量码头。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村”的意思,当时西关属于城外,明代以前这一带就有村了。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甫”即“铺”,是明末商人的自卫组织。当时黄萧养起义,西关街圩便自行组织,以防盗贼,在街头街尾设立栅栏,建筑门楼用来防守,每一段街圩为一甫,各甫自建码头,称为“水脚”。

同时在明代出现的西关老地名,还有第一甫到第十八甫,这当中同样保留着早期的商业气息。



“西关一带的整体地势是由东北往西南依次降低的。东西两条濠涌的水都是从白云山下来的,越靠近山地地势越高。当时,第一甫就在今天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西侧、第一津街一带,之后顺着西濠一直往南,依次出现了第二甫到第八甫,这八个甫都建了一些房子,是当时的商业街圩,因靠近西城门,进出买卖都很方便。但到了上下九这里,此前都是沿着西濠南北走向,在这里转而向西变成东西走向了。”

为什么会转向?孙海刚说,过去西关有“十里红云,八桥画舫”的美誉,最有名的几条河包括了上西关涌,下西关涌,还有一条就是第九甫以南的大观河。“第八甫到了这里被河截断,不能再往南,于是沿着河向西走,本来也叫第九甫,但因太长,所以地势高的一段叫做上九甫,地势低的叫下九甫,恩宁路交接的这段就是第十甫,之后往南转,出现了第十一甫,再往东转,到第十二甫,就这么沿着河流一直绕行,直到回到西濠附近,又往南再转西,就是第十七甫、第十八甫了。可以说,在明代,一至十八甫都是商业聚落;到了清代,这里就变成了纺织机房区,从全国各地来的生丝,在这里集中加工变成绸缎,销售到世界各地。”

从小就在十三行一带长大的广州历史文化研究者韩礼也表示,到上世纪30年代,十八甫还有很多做生丝、丝绸生意的。


本文信息节选《十三行周边的路名是一部商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