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说广州 > 广州典故

【广州文化之旅】波罗诞、龙舟节、乞巧节……你知道这些源远民俗有哪些故事吗?

发布时间:2017-09-15     来源:广州市旅游局

氹氹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

阿妈叫我睇龙船,我唔睇,睇鸡仔。

鸡仔大我拎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咗几多只呀……

这首粤语童谣《氹氹转》传唱了多年,至今仍未随着时代的逝去而褪色。氹,歌词中引申“圆圈”之意,即为转圈圈;菊花圆是风车颜色、形状等的描述;炒米饼、燸米团是岭南特色传统小吃;睇龙船则是度过端午节的民俗活动。曲中生动地唱出了广东儿童一手拿着好玩的风车,一手拿着好吃的炒米饼/糯米团,一起看赛龙舟的热闹场景。

在广州,民间对传统民俗的传承热情不减。伴随着海上丝路诞生的波罗诞海祭,延续了千年依然为民间所沿袭、尊崇;七夕乞巧节,诠释了传统七夕文化的真谛,在七夕商业化的浪潮中傲然一股清流。端午节,大至城中珠江,小至村里河涌,仍然盛行龙舟赛。春节逛花市,更是男女老少的过年必选节目。

然而,这些流传千年的传统民俗是源自于哪里?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你知道吗?



相传公元647年,波罗国官员达奚奉国王之命搭商船来中国朝贡,船回国时泊于南海神庙下。达奚上岸拜谒,并把带来的波罗树植于庙前。但因其贪恋美景,误了归船,于是举手望海,最后立化海边。世人以为乃神仙所化,厚葬后为其树立漆像并封为“达奚司空”。因其来自波罗国,村民俗称塑像“番鬼望波罗”(粤语中外国人被称为“番鬼”),神庙因此被称为“波罗庙”(波罗在梵语中有“到达彼岸、办事成功”的意思)。波罗庙自此香火旺盛,继而发展成为广东独具特色及最具影响力的民俗节庆活动——波罗诞。


千年海祭—波罗诞


举办时间:农历2月11日至2月13日

精彩主题活动:万众同欢、洪圣祈福、喜庆满堂、诗书雅会、四乡会景、百花闹春等。买工艺品祈福:买“风车”,转起好运来;买中啼叫的“波罗鸡”可带来财富;一把“大葵扇”把主人的事业扇得风生水起;“波罗符”可保一家幸福安康等等。



龙舟节即端午节,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甚多: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等等,最为普遍认知的说法是“纪念屈原”—— 战国时期楚怀王大臣、爱国诗人屈原(代表作如《离骚》、《天问》、《九歌》)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恰逢雨天,湖面小舟汇集在岸边亭子旁,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有了端午节。


龙跃珠江—龙舟节


节日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精彩过节:赛龙舟、挂黄葛藤、挂钟馗像,帖午叶符,悬挂菖蒲或艾草、烧艾条、祭河神、佩香囊、吃艾糍、吃灰水粽、饮雄黄酒、午时茶、马拉溜、抢青、打午时水、回娘家、晒“百日姜”、 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称为“送灾难”等等 。



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凡间的女儿们,穿针乞巧,祈祷福寿,相沿成习,形成了乞巧节。清朝广东诗人汪鮀在《羊城七夕竹枝词》中写道:“十丈长筵五色香,香奁金翠竞铺张。可应天上神仙侣,也学人间时世妆。”还有“芝麻为米烛为桥,巧乞天孙夜未迢。郎比牵牛妾织女,年年夜夜是今宵。” 宋人刘克庄诗云:“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大量的诗词反映了羊城乞巧节的盛况,广州形成了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十六甫等专卖女子品物的乞巧街市。当前,乞巧风俗在广州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等地较为兴盛。


纤云弄巧—乞巧节


举办时间:农历七月初七前后

精彩过节:珠吉街珠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乞巧主题活动、乞巧集市、品七夕美食、购民间工艺,体验剪纸、广绣等传统民俗活动手工艺。珠村明德堂:拜七娘,祈愿美满婚姻幸福生活;送七娘,祈求和睦美满身体健康;品尝“七娘饭、七娘饼、七娘茶”; 七夕主题公园游园、大型青年男女相亲活动、七娘粽、七娘宴等。广州塔:七夕赛巧会、七夕嘉年华、传统民俗活动、商贸旅游、互动体验,乞巧节主题活动。天河路商圈:广州乞巧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