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说广州 > 广州典故

你可知,天字码头曾是官府码头

发布时间:2017-08-04     来源:大洋网

码头是个很特别的场所,它能把城市与水域联系在一起,交融出各种人之间的联系,也让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甚至让海外的知音也能借此相识相交。所以,码头通常都会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甚至是一个城市的脉搏。相对而言,广州人对于地标的记忆比路名更加深刻。在很多老广州人心中,位于越秀区沿江中路及北京路交界的天字码头,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记忆。


天字码头夜景。广报记者黎旭阳摄


名字溯源

明代商人独资建码头取名“天字”

越秀区地方志办公室资料显示,天字码头始建于明代后期。据《大埔县志》记载,在明代成化初年(1465年左右),大埔县三河坝旧寨村有一个人名叫李寿相,他与妻子逃荒来到广州城,投靠在梁家船上当船工。李寿相曾奋身跃入水中,救了一名溺水者,并背他到蓬寮家中取暖。后来溺者自称是省城富商陈家之子,因游江赏月不慎溺水。为报救命之恩,陈公子送了李寿相1200两银子,李寿相有了这笔巨款,便自购船只,在各码头间奔波经营。数年后,有船只20多艘,拥资逾万。他觉得省城珠江岸边没有一个专供装卸的大码头,很不方便,于是独资在城南江边建了一个码头,取名“天字码头”。据了解,码头名“天字”,乃源于《千字文》。古人编排号数,多以童蒙之书《千字文》来排序,《千字文》第一句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字排在首位,有“第一”和“最大”的含义。

据了解,当年这个天字码头的旧址并非如今所处位置,因为如今天字码头一带在当年还不是陆地,而是一片珠水。到了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官府在此处江岸重建码头,仍名天字码头,最初的私人码头也从此成了官府码头。据记载,天字码头在清朝中叶曾被指定为官方码头,但凡官员从水路到广州或离开广州,都在此上落,民船不得在此停泊。码头前面有接官亭,作为迎来送往官员之用。

地理变迁

因为江岸变迁而往南迁移

作为中国的南大门,广州自然少不了各种水运交通码头。根据史书记载,早在唐宋时期就有船舶来广州贸易,广州各种码头也是自然而成,但大部分古码头由于历史的发展早已不复存在。而天字码头这座有超过200年历史的古码头,却依旧屹立在珠江河畔。

据了解,从明朝到今天,天字码头因为江岸变迁而往南迁移,从最初在太平沙周边,一直延伸至如今位置。而码头的建筑结构也一直在变化。最初的天字码头规模不大,且是木构建筑。到清朝成为官方码头以后,周边还设立了接官亭。到了民国时期,天字码头乃用木桩作基础,使用木走桥,连接一个不大的平台,平台两侧是两条通到水里的阶梯,上下船要用跳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码头被陆续改造,天字码头被改建为水泥台。1964年,天字码头建为砖石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416.7平方米,设活动桥两座,钢浮排两个。1980年,天字码头再次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水上庙会。广报记者王燕摄


名人典故

林则徐在天字码头登岸来广州查禁鸦片

作为广州重要的交通码头,天字码头自然少不了历史人物的足迹。据称,1839年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就在天字码头登岸,此后被皇帝免职离开时亦在此下船。辛亥革命前夕,清廷派凤山为驻粤将军,当其在天字码头上岸不久,就被革命党人的炸弹炸得横尸路旁,为清政权敲响丧钟。民国时某酒楼有一菜式名“凤山入城”就是“炸蛋(弹)”。辛亥革命之父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多次途经天字码头,最后也曾在此坐船逃往香港。还有记载称,鲁迅先生当年也曾从天字码头上岸来穗,前往不远处位于高第街的许广平家中。从这些历史故事可见天字码头非同一般,知名度很高。

交通发展

广州最早的马路出现在这里

作为广州重要的交通要道,天字码头也是广州城市交通变迁的排头兵。资料显示,广州最早的马路就出现在天字码头。

《广州城坊志》中记载,在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年)广州的街道已达500多条,但大部分是以石碎或石块铺面狭窄的街道,虽然马车牛车可通行,但通行舒适度并不高。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张之洞看到广州交通闭塞,车来马往十分不便,所以建议在天字码头一段兴建堤岸马路,长36.6米,这便是广州马路之始。但广州首条马路的兴建并不顺利,当年,这条马路花了长达17年来兴建。据了解,从天字码头前这条马路开建到1918年,整个广州只有马路6公里,1918年以后,广州的马路才进入飞速发展期。

天字码头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广州重要的交通码头。直到今天,天字码头依旧承载着广州重要的水路交通。目前,天字码头停靠有两条水上巴士线路,包括途经芳村-黄沙-西堤-天字-大元帅府-中大-广州塔7个站点的水上巴士S2线路,还有连接天字码头与纺织码头的S7线路。

除了水路交通以外,天字码头设有珠江日游、珠江夜游两条水上游览路线,是广州重要的对外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