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程推荐 > 乡村游

解码塱头村建筑 一砖一瓦见匠心

发布时间:2017-11-08  来源:广州日报

在上周的《广州文化拾遗》栏目中,记者走访了位于广州花都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塱头古村,讲述了古村的沧桑变迁与耕读传家传统。事实上,古村的故事并没有完结。如果说陈家祠是单栋建筑做到了极致,那么塱头村则是以建筑群落、历史村落格局保存完好而著称。

跟随记者的脚步,我们继续为您解码塱头村的建筑之美,进一步解读极具岭南特色的传统村落格局。


镬耳墙


建筑特色:村面祠堂恢弘雄伟 水磨青砖打磨精细

塱头村是广东省内保存规模最大的传统广府古村落之一,建筑类型丰富,包括祠堂、书室、更楼(俗称炮楼)、民居……布局严谨、保存较完好。村中祠堂、书室大多建于清朝,最早的建于明朝。塱头村目前有34间书室、18条古巷、17座炮楼、30座首尾相连的古建筑群,共计300余栋,罗列村落其间,具有明晰的岭南文化特色。

一眼望去,人字封或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或龙船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石脚……这些广府古建筑中常见的元素在塱头村的宗祠、书室和民居中随处可见。在村前广场,村面统领的18座祠堂书室一字排开,气势恢宏。

“每一座建筑,甚至每一块砖都是有故事的。”炭步镇旅游管理办公室的资深讲解员龙倩玲感叹道。这些宗祠、书室是采用水磨青砖堆砌的砖木结构房屋,水磨青砖的磨制、堆砌十分精细,黏合的灰浆掺入糯米浆,青砖的接合缝非常纤细。还有整块的青石(或麻石)踏脚、大块的麻石墙裙,全部以原汁原味的材质示人。“这些水磨青砖,都是当时工人手工水磨制作,一天只能做五六块。”龙倩玲告诉记者。

自2006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叶红教授团队以驻村形式开展塱头古村进行保护整治规划工作。据叶红介绍,塱头村的祠堂书院多采用抬梁式、瓜柱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这些书室、宗祠建筑均坐北朝南,采用三进或二进的布局形式。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以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正堂的主体地位,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的建筑构局。建筑外墙为青砖围墙,内部均有天井院落,形成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空间关系,是典型的广府民间宗祠式建筑。


图为灰塑波浪  广报全媒体记者 陈忧子摄 申卉文


街巷格局:梳式聚落利于防御

如果把塱头村的单体建筑比作一个个精美的辞藻,那么这里梳式布局的街巷就如同精炼动人的文章章法,通过街巷的“遣词造句”,写就极具特色的美文。

据叶红介绍,塱头村由村南的祠堂、书室作为统领,住宅院落南北向沿街巷整齐排列,形成“梳子”一样的分布格局。由东往西,塱头村现有善庆里、新园里、敦仁里等17条传统街巷,体现出粤中传统村落的独特之处。石板铺砌的地面、宜人的步行尺度,构成了塱头村富有特色的巷道空间,是古村落空间肌理的重要载体。区域整体的山体、村落、风水塘、田园的共生关系,也极具岭南传统村落特色。

这种梳式布局还很实用,龙倩玲告诉记者,每条巷口都有一道巷门,敌人来袭,把巷道门一关,整个村庄就成了一个牢固的堡垒。至于建筑外围,更楼便于值守者隐蔽和射击,更楼与风水塘及周边水体明显围合成弧形防御结构。同时,每一座建筑的木门包有铁皮,门框边均用花岗石镶嵌,青砖墙内砌入整块石板,屋顶则半尺左右就有一根大圆木,防盗功能良好。


石柱础是南方建筑的一大特点,能很好的适应潮湿多雨的天气

石柱础除具有防潮的作用外,也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广报全媒体记者 陈忧子摄 申卉文


规划:让古建筑保持生活气息 注重居住和实用兼容

日前,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塱头村保护规划》,其中明确塱头村27处不可移动文物、8处历史建筑线索和33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的保护,并维系“山体-村落-水体-田园”的整体结构及村落的梳式格局,弘扬广州灰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塱头村的总体保护策略有两大重要内容。一方面系统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自然环境,改善古村落整体风貌与公共环境。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古建筑群活化利用的试点范围。

据叶红介绍,塱头村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比周庄差,是岭南历史古村落的代表之一。目前,古村落仍处于修缮保护的状态,正陆续修缮村面的祠堂和书院建筑。同时,先后有传统民居进行修缮改造并开办国学培训班,曲艺社也在原书院修缮后开唱。“这些业态都是适合在古村落发展的,未来,在古村落的活化利用方面,应更注重建筑功能兼容性的管控,让古村保持着地道的生活气息,同时也让古村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木雕:选用坤甸木料  雕刻立体精细

“友兰公祠的木雕艺术保存得最完好,雕刻十分精细。”龙倩玲说。仔友兰公祠的封檐板正中央是“宝鸭穿莲”木雕,上面刻有一对鸭子在莲花中游玩嬉戏。“鸭字旁有甲字,而甲字自古就有高中之意,再配上荷叶或莲花,寓意‘状元及第’和‘有考必中’之意。”龙倩玲说。在塱头村,“宝鸭穿莲”的图案不仅雕刻在了木封檐板上,在一栋举人曾住过的民居内,同样有一幅“宝鸭穿莲”的灰雕:蓝色的湖水上,几只憨态可掬的小鸭子在莲下穿梭。图案之间还阳刻有多种文字形体的诗句,每幅雕刻之间,以褶皱相隔,绲边纹饰繁复,富有立体感,使封檐板显得轻盈,犹如垂挂于屋檐之下的一幅绸缎。

梁架处的木雕则以谷诒书室头门梁架的刻画最为细致丰富。前廊梁架梁底雕花,有鳌鱼托脚、斗栱,柁墩雕刻多组戏曲人物、缠枝花草、雀鸟虫鱼等图案。文保专家、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解释,这里的木梁用的是龙头鱼身的鳌鱼,虽有龙头和鳞片,但由于民间禁用龙饰,只能用鳌鱼代替。

“祠堂中梁架、檀枋、木柱均为坤甸木料,产自越南、缅甸等地,敲上去像石头一样响亮,专门从国外运回广州,能用这种木材的人家,非富即贵。”龙倩玲告诉记者。


图为古建墙头的挑头电母  广报全媒体记者 陈忧子摄 申卉文


砖雕:“挂线砖雕”纤细精美

古朴的青色砖雕诉说世间繁华,依靠的正是精细的技法。塱头村建筑的砖雕主要装饰于墙檐下、门楣、山墙头和檐墙上。其雕刻技法常与圆雕、高浮雕、减地与镂空结合运用,其中尤其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线条规整而又流畅自如,纤细如丝,被称为“挂线砖雕”。

在谷诒书室,檐墙最上面是雕刻精美的砖拱,主体部分是雕刻精美的人物和建筑局部,四周还刻有各种花草。墀头砖雕如意斗栱、戏曲人物、花草瓜果等纹饰,砖雕匾额列大门两侧,分别雕篆书阳文“文章华国”和“诗礼传家”八字。龙倩玲解释,书室主人黄谷诒富甲一方,常以同村先辈黄皞读书科举进士、为国为民的事迹教育儿子,又以黄皞“七子五登科”的事迹,鞭策儿子们。“他不惜重金建了谷诒书室,聘请教师在书室开办私塾教学。”

叶红介绍,塱头村古建筑的砖雕工艺也非常精美,以精细的“挂线砖雕”为主,多装饰于祠堂、书室、民居建筑的山墙、墀头、照壁、神龛等细处,雕工纤巧细腻,层次丰富。在民居,普通人家大多采取莲托瓦檐砖雕,雕刻出的莲托如波浪一般装点门楣,轻盈好看。而祠堂书院的砖雕工艺则有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等多种题材。


图为一双凤凰栖于古村檐


石雕:石柱础能适应潮湿多雨

在谷诒书室,屋内外都有着丰富的石雕,从正立面看起,柱础、栏杆到月梁的石雕都十分丰富,挑头均为人物花岗岩石雕,有“雷公电母”“和合童子”等造型。其中,月梁上的雕刻最为精细传神。梁身刻有花草纹样,两侧刻有人物,上顶一个狮子,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虾公梁通体饰有层次复杂的缠枝牡丹花纹浮雕;梁上石狮、异形斗栱雕花纹理清晰,栩栩如生;梁下雀替透雕八仙人物造型。大门镶嵌花岗岩门夹,石门额有绲边缠枝花草浮雕,中间阴刻“谷诒书室”,上款刻“道光丙戌岁次”,下款刻“史官仲容敬书”。

石柱础是南方建筑的一大特点,能很好地适应潮湿多雨的天气。塱头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柱础大多为清代样式,轻巧、高身束腰和注重雕饰,且样式繁多,主要为花篮形、菱形和各种瓜果的形状等。相比之下,明代的石柱础就简练质朴多了。汤国华介绍,石柱础顶的扁木园盘叫柱托,可以阻止石柱础凝结水上升侵蚀木柱。



壁画:处处洋溢“书香之家”风范

塱头村古建筑中的壁画不仅用于室内装饰,壁画的内容通常与建筑用途、教育后人相结合。如书院的室内经常绘上一些历史文人的故事典故,使书院的文化色彩更加浓厚。

在友兰公祠,壁画数量最多,保存也最完好,祠堂的头门和侧廊都绘有连续的壁画,色彩非常明丽。友兰公祠里的门额上刻有四棵白菜壁画,为何如此普通的家常景物竟能入画?龙倩玲解释,壁画的意思一是清茶淡饭也要供小孩子读书,二是考取功名后也要清清白白做官。而在友兰公祠内部,还有“秉烛夜读”图、“桃园问津”图,谷诒书室有“东坡执琴图”、“五贵图偶书”等壁画,处处洋溢着“书香之家”风范。



楹联:“一联一故事” 诉说古村历史

在塱头村,红色的楹联随处可见,有“一联一故事”的美誉。谷诒书室的报本堂内,黄谷诒像的两边一对木匾,“奉直大夫谷诒超百顷良田花邑首富,诗礼传振家声贤人才辈出后代繁荣”,原来,黄谷诒富甲一方,清道光年间,捐献家财救济灾民,被赐封奉直大夫,在世时有108顷良田,是花都首富,从五品官阶。生7子,其中3子(黄玉章、黄旋章和黄瑶章)均为进士,七子三登科。

乡贤栎坡公祠的“参藩传铁汉,五桂嗣燕山”这副楹联的背后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说的是:明代云南左参政、江西布政使司黄皞,为官刚直不阿,得罪宦官刘瑾、崔安,虽身处逆境,仍忠于职守。后来终于得知黄皞是好官,“乃愧服,连呼‘铁汉吏’民因称‘铁汉公’云”。皇帝也称黄皞为“铁汉公”,一时闻名于天下。

建筑工艺

“在塱头古村,既可走街串巷欣赏岭南特色围村,也可沿着宗祠书室体会‘耕读传家’的传统,还可驻足每一座祠堂、书室或民居,细细品味每一座建筑的故事与工艺。”龙倩玲说。

据介绍,在塱头村的祠堂、府第、书院等大型建筑中,木雕、石雕等工艺与用料十分讲究,书院和宗祠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而在民居建筑中,木雕、灰塑等虽不如祠堂、府第等那样普遍或繁杂,但仍表现出应有的精致程度,且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